朝鲜历史上也出现过“反清复明”计划 头条
(资料图)
早年,李朝赫宗忠宣王李浩与他的哥哥朝鲜昭贤王曾被长期侵扰朝鲜的皇太极在盛京扣为人质。 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入关,建立定鼎中原。 11月9日,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在武英殿召见赵显之子李成(当时朝鲜太子李浩的哥哥)和凤林大君(李浩)作为人质。 ”在北京故宫,说道:“在我们到达北京之前,毫无疑问,两国都会阻挡,今天,大事已定,彼此都会忠诚。而且, 东子不许久居此地,如今宜永远回国,风林大君留下来,代替临平大君的联络……”。 与此同时,清朝还宣布减少朝鲜每年的贡币。
1645年3月,长期在满洲当人质的昭贤王回到汉城,在清朝使节的陪同下,命朝鲜仁祖李出城迎接清朝的到来。 “天使”。 忠于明朝的朝臣和官僚两阶层对此感到不满。 5月21日,昭贤亲王被宫廷官员在饵饼中投毒,在昌德宫猝死。 李遂心知肚明,却三缄其口,唯恐多尔衮进一步追查,向清朝报告“儿子病逝”。 6月7日,被多尔衮释放的风林大军返回首尔。 昭贤亲王在清廷担任人质近十年。 他历尽艰辛,见证了明朝灭亡、清朝崛起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积累了处理清朝关系的丰富经验。 多尔衮对他的去世“深感哀悼”。 尽管他对自己的突然死亡感到怀疑,但在朝鲜特使们一致声明“他死于疾病”的情况下,他不得不相信。 1645年11月14日,清朝册封李浩为朝鲜之子。
归还质子,减少每年的贡品,本来是清朝为了缓和两国关系而做的。 然而,经过1627年和1636年的两次战争,朝鲜对清朝产生了很深的民族仇恨。 对朝鲜方面来说,明朝的灭亡本来是调整对清外交政策的一个好办法。但反清分子利用朝鲜民族对满洲的仇恨,进行地位外交,迟滞了两国关系的改善。
朝鲜李朝视清朝为狗羊、蛮夷,私下称清皇帝为“胡皇”,称清朝使臣为“俘虏使”。 除清朝官方文件贺词外,所有内部官方文件,包括皇家陵墓、祠堂、文庙祭祀贺词等,仍使用崇祯年号。 朝鲜《仁祖庄穆王实录》在明朝灭亡前用崇祯年号,明朝以后用干支年号和王年号。 仁祖以后,朝鲜历代国王的《实录》只记载了干支和国王在位的记载。 至于私人文字,直到清朝末年,仍有人书写崇祯年号,以致于甚至有“崇祯265年”的记载。 这就是朝鲜处理封建统治者和儒家最看重的“正说”问题的方式。
由于朝鲜财政困难、军备薄弱,北伐实施举步维艰。 而且,新兴的清朝由于先后有顺治、康熙两位皇帝励精图治,不仅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也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 朝鲜反清派所期盼的汉族武装反抗和满清统治的瓦解始终没有实现。 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南明残余灭亡,影响中朝日关系的不确定因素消失。 作为实际行动纲领的朝鲜远征计划已经结束。 朝鲜没有介入中国内战,也没有冒险与日本跨过鸭绿江入侵辽沉,得罪正处于全面崛起和繁荣时期的新兴军事强国满洲里。 这是朝鲜的一大幸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北伐虽然没有成为现实,但却加重了朝鲜的财政负担,迟缓了中朝关系的改善。 朝鲜的北伐主张者并不想肯定中国在满清统治下的文化和经济进步,他们几乎完全阻止中国文化的传入。
明朝灭亡后,李朝皇室一直在进行各种祭奠活动。 仁祖始终没有忘记烧香望宫的仪式。 1704年甲申,明朝灭亡六十周年,李肃宗从宜春门前往晋源坛,与太姥一起祭祀崇祯皇帝。 又命韩城府在后园春堂台设“大报坛”,祭祀神宗皇帝。 “大的“报”出自《礼记》,是郊外之义,也有报德的意思。 1749年(乾隆十四年),明太祖、神宗(万历)、懿宗(崇祯)并享大报坛,于三位皇帝登基及忌日之日进行祭祀。 这种祭祀活动每年都会进行,直到李朝末年。
朝鲜反清明朝的计划和北伐的准备都是隐秘的,清政府对此知之甚少。 。 对清朝的蔑视和仇恨与诸侯朝贡制度并存。 由于以追求物质利益为标准的外交传统在朝鲜一直发挥着作用,清政府主动采取各种善意措施,1683年、1999年清朝统一台湾后,中朝关系终于进入了 稳定发展期。
标签: